體育百科|健身步道的發展史
發布時間: 2018-08-27健身步道發展史 :
1、從全球范圍來看,健身步道發展的最好的還屬歐美國家,其中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
美國早在1921年,建成了第一條公認步道——Appalachian步道,目的是為讓人瀏覽自然景觀及享受徒步健身;這條全球首條誕生的步道現名為阿巴拉契亞國家景觀步道,全程3575公里,穿越自然保護區、河流山脈、鄉村小鎮、高速公路等。
196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家步道系統法案,正式開始了國家步道建設;
到目前為止,美國已建立了完善的國家步道系統,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休閑步道、景觀步道、史記古道和連接步道;對各類型的的步道長度及申請標準,都有著基本原則上的定義與標準;對國家步道系統修訂申請書和計劃可行性研究的要件,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2、我國健身步道發展情況
2009年,我國在浙江省海寧修建了第一條國家步道,這條步道長100多公里,其中包含50公里山地自行車道;
健身步道的建設適應戶外運動愛好者開展越野行走、露營、登山、攀巖、峽谷穿越、野外生存、山地自行車等戶外運動,這些步道與各級公路通過出入口整合成系統;
今年年初,為使健身步道在材料、建設等方面更規范,由中國體育場館協會編制的《合成材料面層健身步道要求》團體標準日前在上海正式發布。標準的主要內容包括合成面層材料健身步道的選址、設計、基礎、面層性能、標志標識以及科學健身等內容,全方位為各年齡段健身人群提供服務。
早前,國家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百萬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實施方案》,即到2020年,力爭在全國每個縣(市、區)完成300公里左右健身步道建設。標準的發布,將有助于各級管理、建設、使用方充分理解合成材料面層健身步道的要求,杜絕劣質材料,提高步道的建設水平。
3、百萬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實施方案
3.1、指導思想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全面實施“百萬公里健身步道工程”,豐富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深入推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3.2、工作原則
(1)、因地制宜,綠色發展根據各地區自然、人文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以自然要素為依托和構成基礎,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注重可持續發展。
(2)、科學規劃,統籌推進步道選址應符合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發揮好城市總體規劃的引領作用,從實際出發,做到城鄉統籌,因地制宜,串聯城鄉戶外開放空間,立足全局,互聯互通,形成科學合理的網絡化建設布局,利用山、林、湖、田、路等,統籌科學規劃,有序協調推進。
(3)、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充分發揮政府在健身步道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引導作用,注重多部門聯動。發展戶外休閑產業為重點,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健身步道的建設和運營,合力推進健身步道的發展。
(4)、創新機制,融合發展創新健身步道的建設以及運營理念,豐富健身步道的使用方式,提高利用率,拓展產業業態,推動健身步道與休閑產業的互動融合,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3.3、主要目標到2020年,力爭在全國每個縣(市、區)完成300公里左右健身步道建設,以此為載體,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
3.4、建設內容和標準
(1)、健身步道主要建于河畔、田園、莊園、山林、郊野等區域,與公園綠地建設有機結合,交通便利,空氣質量較好。
(2)、健身步道包括登山道、健走道、騎行道等,主要開展山地運動、快走、慢跑等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應根據不同區域、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資源條件,選用不同的設計。
(3)、健身步道應根據自身條件、因地制宜地設置相應的休息區、服務區等配套設施,并應與其他道路、景點相連接。
(4)、健身步道建設應以符合規范、保護環境、就地取材為原則。登山道應盡量使用原有山徑古道,地勢高差以坡道連接為主。健走道、騎行道等應根據需求,因地制宜建設瀝青道、木棧道、石板道,選擇配置可形成林蔭效果的喬木,并配備適合老年人、殘疾人等人群的無障礙設施。
(5)、健身步道應提供信息、安全、警示等標識系統,滿足安全救援要求,盡可能修建在移動信號覆蓋范圍內,有條件的地區還應設置智能管理系統或應急救援系統。
(6)、健身步道建設的具體要求可參照《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健走步道配置要求》。
3.5、建設和運行維護資金
(1)、統籌現有資金渠道予以適當支持;
(2)、爭取結合交通、水利、農業、林業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予以支持;
(3)、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
3.6、工作要求
(1)、和自行車、定向越野等運動項目結合。要根據健身步道沿線路況及特點,因地制宜地舉辦不同類型、形式多樣的山地越野、騎行、露營等山地戶外賽事和活動,豐富群眾的戶外健身需求。
(2)、和航空飛行營地、汽車自駕運動營地、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結合。健身步道要結合城市公交系統建設、公共空間體系建設、歷史遺存活化利用等,提升城鄉環境品質,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通過健身步道,把各類營地及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串聯起來,把全國各地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吸引到營地和小鎮中,促進體育消費,輻射區域體育產業發展。
(3)、和美麗休閑鄉村建設、全域旅游等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利用健身步道把美麗休閑鄉村、現代農業莊園等串聯起來,依托鄉村豐富的旅游資源,打造體育旅游的精品線路,展現戶外體育運動中自然、健身、休閑的文化理念。
(4)、和脫貧攻堅、帶動群眾增收結合。對具備條件的貧困縣在健身步道規劃上予以重點支持,帶動貧困地區發展優勢特色產業、農家樂、民宿、鄉村生態游、戶外拓展基地等產業經濟,幫助貧困群眾分享發展紅利,助力脫貧攻堅。
3.7、責任分工
(1)、編制《健身登山步道總體規劃》,推動“百萬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實施。(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
(2)、研制“百萬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建設方案。(體育總局、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局)
(3)、制定健身步道及相關健身設施的建設標準、技術規范、管理和服務標準。(體育總局、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標準委)(4)、優化土地利用政策,優先安排用地計劃指標支持健身步道建設。(國土資源部、林業局、體育總局)
(5)、研究建立多渠道籌集資金的管理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行健身步道的建設和運行維護。(體育總局、財政部)
(6)、組織健身步道工程項目實施,督促地方做好健身步道的建設。(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部、林業局、旅游局)
(7)、加強健身步道監督管理,完善服務保障體系。(體育總局、交通運輸部、林業局、旅游局、國家標準委)
(8)、支持具備條件的地方體育頻道對于健身步道以及相關活動的節目制播,營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積極推廣健身步道運營的先進經驗和作法,促進健身步道的良性發展。(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
3.8、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要從“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健身步道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溝通協調,認真研究、及時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共同推動健身步道的建設。
(2)、科學規劃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健身步道項目的發展目標、工作任務和實施路徑,統籌各地健身設施情況,與已有的各類全民健身設施等結合,并力爭將健身步道建設納入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
(3)、多元投入各地要建立穩定的健身步道工程建設和運行維護的投入和保障機制,按照分級負擔、各有側重的原則,統籌現有資金渠道支持規劃建設,并協調相關部門予以支持。同時,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確保建設項目不留資金缺口。
(4)、發揮效益要切實把健身步道用起來,加大對健身步道的宣傳,吸引更多人上健身步道健身鍛煉,形成廣泛的健身熱潮。同時,通過健身步道,把各類營地、美麗休閑鄉村等串聯起來,吸引全國各地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帶動旅游業、體育產業,進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